导航菜单
首页 >  为了应届生身份他们选择主动延毕  > 从被动延毕到主动选择,这届本科生怎么了?|有数

从被动延毕到主动选择,这届本科生怎么了?|有数

2022年毕业季,尹丽来到了人生的分岔路口。

在大三由国际政治专业转到广播电视学系的她,一直忙于修完两个专业规定的学分,没有闲暇参与一周三到四个工作日的实习。

等到反应过来时,就已经到应该做出职业选择的时刻了。她想起和学姐聊天时了解到的“延迟毕业”,开始思考暂停一年,参加一些实习,了解那些招聘简章里的工作的真实模样。

拥有这个想法的她不是个例。2021年教育部发布的本科毕业生数据显示,预计毕业生达442.2万人,其中未能按时毕业的本科生占比5%,创历史新高。从2011年开始,本科生延迟毕业率逐年升高。

值得注意的是,近年来陆续涌现出一批人萌生了主动延毕的想法,在社交媒体上寻求建议。在知乎平台上,人们最关心的问题是延毕的影响。而无论是问及延毕的影响,还是询问他人自己是否应该主动延毕,都绕不开升学、考公和找工作这三个未来发展的重要主题。

与此同时,人们对于延毕生的态度也在悄然发生变化。

在知乎上,2016年之前有关“延毕”的提问大多离不开“严重”“阴影”“如何补救”等关键词,其中关于“延毕有多严重?为什么有人会因为延毕而自杀?”的回答收到了463条回答以及537万浏览量。一位匿名用户在回答中对延毕描述为:“延毕会让你自卑,无论是在同学面前,还是在亲戚面前。”

到了2018年后,越来越多人开始询问主动延毕的可能性,如“为了考研延毕一年的可行性?”“延毕秋招是否可行?”等。延毕逐渐从被动陷入的劣势状态,转变为主动改变的人生选择。越来越多年轻人在走入工作岗位前按下暂停键,成为延毕大军的一员。

主动申请延毕的手段多种多样,通过率在不同的学校、院系各不相同。尹丽听说一些身边的同学为了延毕特地漏选了“毕业论文”一课,却被教务处自动选上,最终因没有合适的理由“延毕失败”。

在小红书等社交媒体平台上,许多博主分享自己延毕的方式,其中包括主动申请、毕业论文拖延、故意缺课等。

01

他们为什么延迟毕业?

苏娟在大三选课的时候,将一门专业课留到下一年再学。没想到大四上被告知开课的老师退休了,这门课不再开设。与教务处沟通时,苏娟被告知自己只能选择延毕。得知这一结果的她十分错愕,与教务处多次沟通无果,只能无奈接受了这一结局。

在社交媒体上,本科生被动延毕的原因多种多样,“挂科”“缺学分”“绩点不够”等等因素,成为了困扰本科生正常毕业的绊脚石。

在主动选择延毕的讨论贴中,“增加考虑时间”被频繁提及。具体来看,“保住应届生身份”“享受学校资源”“进一步优化学业”是被提及次数最多的几个原因。此外,“准备考研”“申请出国”“增加实习履历”等也是很多本科生主动去申请延毕的重要因素。

在毕业生口中被频繁提及的“应届生”身份对于刚踏入求职竞争圈的他们来说究竟意味着什么?

对于有意向考取选调生的毕业生,“应届生”身份是必不可少的敲门砖。2023年上海市定向选调应届优秀大学毕业生公告中明确要求“具备全日制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的2023年应届毕业生(全日制在校就读期间,无社保缴纳记录)”。

对于参加国考的毕业生,“应届生”身份能为他们带来一定的政策倾斜。这一方面表现为部分国考职位仅限应届高校毕业生(或2023届高校毕业生)报考,另一方面表现为应届高校毕业生可以不具备相关工作经历。

对于直接就业的毕业生,“应届生”身份能为他们降低入职要求。具体来看,限应届高校毕业生参加的校园招聘相比于面向社会人士的社会招聘,有着更轻松的职责、更少的技能要求和更短的经验要求。

(某科技公司AI工程师岗位社招与校招的招聘要求对比)

这是因为应届生作为培养的对象,不要求工作经验,

相关推荐: